肾衰竭会发出7个信号,占3个以上就快去检查!
时间:2025-09-25作者:青岛肾病医院
事实上,这样的病例在肾内科并不少见。肾衰竭的发生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只是很多信号被忽略了。
信号1:尿量异常
夜尿次数超过2次、总量多于750mL(约1.5瓶矿泉水)时,需警惕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。若全天尿量少于400mL,则属于无尿范畴,常见于尿毒症前期,提示肾小球滤过率严重下降。
尤其注意:糖尿病患者出现多尿,需排查是否已出现糖尿病肾病。
信号2:晨起水肿
水肿不仅是肾病综合征的典型表现,也常见于尿毒症早期。肾功能严重受损导致水钠代谢失衡,除了眼睑、双脚踝等部位水肿,还可能引起腹腔积液、胸腔积液等“内在水肿”。
信号3:尿液形态改变
尿液中出现绵密不散、持续较久的泡沫,往往是尿蛋白含量升高的表现;而呈现“洗肉水色”或肉眼血尿,需警惕IgA肾病等原发病急性发作。
临床统计显示:出现泡沫尿的人群中,约23%最终确诊慢性肾脏病;无痛性血尿患者中约18%存在肾小球疾病。
蛋白尿和血尿并非仅出现在肾病早期,肾衰竭阶段同样可能出现。即使肌酐已升高,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,蛋白流失仍可能继续,不可掉以轻心。
信号4:顽固性高血压
肾性高血压是肾衰竭典型并发症之一。若血压持续控制不佳(如反复超过140/90mmHg),需警惕肾功能持续恶化。
其发生机制包括:
肾素-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激活;
水钠潴留导致血容量上升;
内皮素等缩血管物质分泌增加;
血压突然失控往往是尿毒症逼近的信号。
信号5:皮肤瘙痒
血肌酐超过300μmol/L时,尿素等代谢废物经汗液排出沉积于皮肤,形成“尿素霜”,引发剧烈瘙痒。
特点包括:
夜间症状加重;
热水洗浴后更明显;
常规抗过敏治疗无效。
研究显示,这类患者皮肤中β2微球蛋白沉积量可达正常人的15倍。
信号6:不明原因贫血
若出现持续乏力、头晕、面色苍白,需警惕肾性贫血。例如我们接诊的一位患者血红蛋白仅72g/L,进一步检查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(EPO)严重缺乏,最终确诊慢性肾脏病。
肾性贫血特点:
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;
补铁治疗效果有限;
可伴随血小板功能异常;
其根本原因是肾脏受损后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不足。
信号7:食欲下降
肌酐超过707μmol/L进入尿毒症期时,毒素累积侵袭消化系统:
口腔中尿素分解产生氨味→金属味、口臭;
胃肠黏膜水肿→恶心、呕吐;
肠道菌群紊乱→腹泻与便秘交替;
患者呼气中常带有特殊“尿味”,称为尿毒症口臭。
若以上7个信号中出现2–3项,务必尽快进行肾功能相关检查(如血肌酐、尿素氮、尿常规、肾小球滤过率等),抓住治疗时机,避免延误至终末期肾衰竭!